2023年到来之后,市场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容易懵逼。

太多的声音,把事情搞得很复杂。

01.近几天汇率乱蹦跶个啥?

汇率相对到处买单的股市而言,更像个正常人。

时间进入四五月份,人民币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下跌之后,近几日又爆速回升,最高时候,一天拉升600个基点。然后又于昨天(7月5日)与股市一起扑街。

城投债和信托哪个安全_信托投城投债_债券投资信托

行情的演绎也是跌宕起伏,到了这个阶段,市场已经失去了汇率走势方向的判断力了。

其实对汇率的驱动因素,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是两个。

一个是宏观经济基本面,一个是货币政策。

经济好,货币就走强,反之走弱。

货币宽松,供给多,货币就走弱,反之走强。

一个国家经济向好,增长动能就强劲,投资回报率相对可靠。这就意味着更加确定的市场环境和更加稳定的局势,有助于吸引资金的流入。

外资流入需要兑换成人民币,对本币的需求就增加了,人民币自然升值。

至于央行货币政策,主要说的就是货币供给。这个更好理解,降息人民币供给增加,本币走弱;央行增加售汇准备金率,就是从市场上回收美元,人民币走弱······

过去一段时间,美联储加息,市场上美元流动性收紧,且美国经济各项指标数据显示经济韧性尚好,并未如外界预测的那样迅速陷入衰退。

对比中国国内,央行降息增加人民币供给,经济受疫情影响,房地产拉胯等,经济基本面偏弱。

两项叠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大势上是走弱的。

时至今日,美联储仍旧放话出来还有两次加息,整体语调偏鹰。而中国救地产大潮还在持续,6月份刚刚调降LPR利率。

叠加上地缘政治那边,俄国出现一些不可控的紊乱因子。

还有6月份制造业PMI数据的公布(49%,仍旧在收缩区间)。

各因素上看,中短期内均利空人民币。

那最近这些天人民币咋还止跌回涨了呢?

虽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49%,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但环比5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虽然经济仍在衰退,但衰退边际企稳。

此外,7月3日,财新6月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0.5,低于5月0.4个百分点,但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

这表示中国经济走势没有继续变差,预期上可称作“未来可期”。

这是这些天人民币连续几日大幅升值的核心逻辑。

至于两天前人民币大幅拉升,震动市场,则主要和一个传闻有关。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两大灰犀牛,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地方债。

有媒体报道称,近几个月来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已开始向符合要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25年期的贷款,并且部分贷款在前四年暂免支付利息或本金,不过利息将在之后累计。

对比现在企业贷款只有10年期,这25年期简直就是白白送钱化债了。

想起当初政策口说的“中央不兜底,谁家孩子谁抱走。”这还没听到孩子哭呢,直接可全部包揽了。

我第一时间看到这个信息时候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地方债这么大窟窿,就这样轻飘飘的解决了?把居民存款拿去堵上?为什么不发国债替换地方债呢?

结果7月5号一早,21世纪经济报道可出来辟谣了,称此消息不实。

要知道这个信息出来时候,也是券商中国之类的重磅官媒发声,用的是“某相关人士称······可靠性很大·····”之类的用语。

这飘了一波不到24个小时可辟谣了,各资金机构全部被耍了一波。可见地方债预期管理效应大大的好,比房地产预期管理强多了。

02.地方债的问题有解么?

内债不是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大政府模式下,地方上崩了毁的是政府公信力,更得不偿失。

现在不肯抱“哭闹的孩子”主要还是央地博弈没有进入到新的平衡区间。

咱们现在政府负债总量占GDP比例不算高。按照IMF的数据,2022年底,我国是110%,相对美国的123%,日本的226%,我们还有发债空间。

根结在债务结构上。

到2021年底,中央负债占比只有20%,剩下的全是地方的。

2022年年末,地方债务总量突破90万亿,为2015年的2.6倍,增速太快。

而且地方债内部结构也有问题,三分之一是显性债,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地方政府债券。剩余的全是隐形的,也就是乱七八糟的城投债。

城投债问题很大。

一是融资成本高,城投债票面利率的中位数在4%到6%之间,中小平台是6%到8%之间;那些拿土地去搞银行借贷、信托、租赁的融资成本更高。

二是借贷年限短,城投债一般就是3-5年,对比那些10年期的债券,短期高利率借贷洗空了城投的经营利润。

这就决定了城投债几乎都是滚动式融资,借旧还新。

说城投可以盈利真的是夸了,它本来就是个白手套,融资是它的使命,盈利是顺带的,主要看运气。

城投的钱,大多数是拿去搞基建和公共服务,给领导搞KPI去了。

多数是长周期、低收益的项目。

顶着长周期低收益(这个是对比民间借贷),去借高利率短债?那就只有靠重复借贷来偿还。

城投的收益能还上利息都算是好的了。

网上爆出过多少借贷数亿资金搞面子工程毫无经济效益的,懒得赘述了。

这种情况下,地方债的窟窿该不该堵上?

堵了就是替擦屁股,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去堵,就算是发国债,最终也还是回到民间税务上。咋说都是便宜前些年的利益分得者。

但不救,那些钱已经花出去了,债权人咋办?经济系统性风险破坏性更大。

再者说,94年分税制后的制度设计就是逼着地方借钱搞发展,谁让你把KPI绑定呢,还留了一堆土地让他们卖。

搞到现在,还得从制度设计去纠错。

猜想最终靠谱的还是债务转移,中央加杠杆,替换地方杠杆,发力调整政府负债结构。

只是这过程中,中央抗多少,地方自己解决多少,解决那些?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型借债模式是啥,KPI如何计算等等,一切都得拿出新的方案来。

这次爆出这个新闻,不排除地方一些手笔发力去试水。后期真有大型银行放25年期超长期信贷也不意外。中央不想兜的,地方实在兜不了的,银行就会被推出来了。

03.条条大路通返贫,股市是条大捷径

现阶段真的不赞成炒股,风险偏大,较以往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赌”的性质更强。

有钱有胆有后盾,上面的话当我没说。

不管世界上有个啥事儿,都是人家国内反应呢,A股就先跪了。比如说瓦格纳叛乱,A股脚先软。不过A这个到处买单的德行大家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最让人无语的是,信息多,预期乱,上市老总领头蹿。

股市各板块不看企业经营单被概念牵制就不说了。一些上市老总利用概念炒高股票,顺势套路减持就是明打明的抢劫了。

按理说,股票资金进出,合法合规毫无异议。

但上市企业负责人只盯政策红利,不管企业经营,炒概念,贴标签,全心投入“市场预期管理”然后套现离场,把股民当新鲜韭菜割,把股市当个人提款机就太不是东西了。

据券商报告,截至目前,今年上半年已有近1400股东抛出了减持计划,高于去年同期的1232股,上市高管、个人股东、产业资本等累计或已超过2千亿。

债券投资信托_城投债和信托哪个安全_信托投城投债

散户的钱,有1万种被股风吹走的方式。

越是经济下滑,企业经营受困,地缘形势不明朗,各种概念越是红火,新能源领域,AI领域,概念的故事吵爆了多少公司。

债券投资信托_信托投城投债_城投债和信托哪个安全

概念火了之后,离婚式减持就开始上演了。

尤其是今年上市公司大佬的离婚,真有点多。

前有红衣教主,后有卓胜微大股东,还穿插了一个昆仑万维的前妻。

巧合的是,这些大佬都是清一色的AI公司,纯不纯正先不说,但起码蹭概念是蹭到了,套现是进兜了。

真是奇怪,房地产大佬怎么都不离婚了呢?偏偏都是AI高管。

高管套现可以锁死股民,董秘言论也可以搞哭股民。

7月5日,机器人板块突然间崩大发了。

究其原因,和南方精工董秘的错误言论有直接关系。

董秘之前在互动易平台上回复说“相关样品已送至美国特斯拉,试验结果良好,获得较高认可”。随后股价受到信息刺激连续暴涨。

没想到交易所监管函来了,对方赶紧改口说产品销售金额低,没有直供特斯拉,也没有试验结果和评价的书面依据。

只言片语,直接把股票干到-20%。

董秘口嗨,股民的钱拜拜。

遇到这种事,除了骂娘还可以报警,但钱没了就是没了。

所以有些股民,让分析宏观经济走势给个股市投资建议的,有看企业业绩想和企业共成长的,是不是有些天真了?

这个阶段,布林肯前脚过来,后脚就言语上和中国对着干;耶伦来,彭博说她很“自大”;高盛也会突然间甩出一份报告,做空中字头银行;美国突然出台个限制令;欧盟来个什么企业制裁;辜朝明又开始谈他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重点强调说“中国的问题比日本的大”······

太多的声音,势必要把事情搞得更复杂。

从互联网上搜索一二零散信息,听得一星半点理论,就真金白银得砸进去,还让网络另一头不相识的人给建议,真的是胆子大得很呀。

最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感谢阅读。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