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知节网_学者先须识自宗_止于至善的意思

中国人尊崇知识、尊重学者,大学作为知识的海洋、专家学者的汇聚地,自带耀眼光环。在咱们中国老百姓心里,大学就是神圣的殿堂!

大学的“大”是什么意思,大在哪里?是区别于小学、中学,是指学习“大道理”的地方,还是指“大人”上的学校,所以“大”?

可能大多数人的理解都会是上述字面意义。然而在咱们中国,大学并非现代才有,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大学,且“大”的另有深意。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中国大学之“大”的含义。

学者知节网_止于至善的意思_学者先须识自宗

01 大学者,学大艺、识大节、履大义也

我国商周时期已有“大学”出现,《礼记 王制》中讲:“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东汉郑玄作注认为:上庠、东序和右学三种是大学,下庠、西序、左学三种是小学。

《大戴礼记 保傅》中讲:“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焉。”那时,学子在大学里要学的“大艺”,主要是指礼乐道德教育和军事体育,形成文武双全的本领。

“大艺”有两层含义:一、明了礼、义、利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二、养成在存亡安危之大事面前临难不苟的节操。

学者先须识自宗_止于至善的意思_学者知节网

0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的大学观,产生于战国后期和秦汉之际的《礼记》。即举办大学要实现三大任务、达成三大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要通过大学教育,把学子身上所具有的先天善性“明德”发扬光大。“在亲民”,学子自己的善性发扬光大之后,还要由己及人,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在止于至善”就是培养学子最终能够扮演好不同身份、不同社会角色,达到“圣人”的境界。

学者先须识自宗_学者知节网_止于至善的意思

不仅如此,还希望学生在大学里学“大道”,掌握社会、人伦之常理,具有天下为公之理想;学“大德”,即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学大业,做大事;能把握“大体”、“大势”;把握“大本”、“大数”,即把握事物的根本法则与变化规律。成为能够承担大任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的大丈夫。

学者先须识自宗_学者知节网_止于至善的意思

03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为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特点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被赋予养士与教化两大职能,而且只能以儒家思想养士和教化。董仲舒在向汉武帝提出的《举贤良对策》中讲:“……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在董仲舒看来,办太学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措施,没有其他举措可以与之相比,太学是培养统治者所需要之人才的地方。同时,要巩固统治,必须对老百姓进行教化。而教化老百姓这件事,必须由掌握了统治思想和人伦道德的“士”来担任。

学者知节网_止于至善的意思_学者先须识自宗

04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这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大学观。他认为大学教育重在“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重在儒家经籍的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的把握;大学教育是要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的方法重在自学、自我探究,大学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没想到吧,咱们中国早就有“大学”,而且“大”的如此深邃、高远。

止于至善的意思_学者先须识自宗_学者知节网

(内容摘选自《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我国古代大学之“大”及其当代意义》,作者:明庆华 程斯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