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高中学校_偃师高中高考_偃师高中

正月立春·二候(蛰虫始振) 洛阳二师的岁月(1)

走出小区,跨过滨河南路的过街天桥。下桥进入洛浦公园,沿着洛水堤上的小径,慢慢行走。

小径藏在堤岸的花树中间。春意盎然,“闹”字把春天天然的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腊梅花,迎春花的淡黄,叠着堤柳的淡绿依依摇摆。玉兰花,日本樱花开得灿然。

大好的春光,使人忘记大疫的流行。堤下河里的清水,天上飘着的流云。

不知不觉间,行到瀛洲桥的桥头。河中沙洲,枯黄的芦苇,摇摆着一身绰约的风姿,好似江南的船娘。

芦苇里不时起落一群群白色的水鸟,衬得洛水一片湛蓝,仿佛置身于南中国宝石蓝的深海。

流动的河水宛如翡翠叠玉的带子,铺在河洛大地上。走下堤岸,紧挨着河道是一片树林。

树林密密麻麻,大约有几百棵,洛水的温润,滩涂的肥沃,滋养着一片茁壮成长的树林。

树有一抱粗细的胸径,二十多米高。树的新芽没有发出,秃秃的枝丫刺向河间的天空。

每年夏日,炎炎暑天,树林下见不到阳光。有一位太极高手,带着一群人有模有样打太极。

悠扬的古典音乐,行云流水的动作,飘飘欲仙的衣袂,个个仙风道骨,看得人眼馋。

河的对岸,对着周山,东周王陵屹立在山顶。巍巍乎,搅起心中那历史的情怀。

父亲魏诚先生,学历史,教历史,研究历史。一生和历史打交道。

他是解放前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历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

六十年代下放孟津教中学历史,他上历史课从来不看教材和教案。

后来落脚孟津平乐公社的朱仓村,教小学的语文,数学,常识。

我曾经问过他老人家,身为大学老师,下放到乡村教小学,你不感觉到亏得慌。

他非常大度地说出一些道理。不能小看小学,中学的教学,尤其是小学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养成非常重要。

正是不屈逆境,他成为教过大学、中学、小学的全程教师。从而成就他“完全教师的称号”。

这是他一生的骄傲。八十年代初,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又从小学调回平乐高中,继续教历史课程。

我在平乐上高中时,他教历史课。课堂上拿支粉笔,没有教案和课本,侃侃而谈,非常受学生欢迎。

因为教学经验丰富,每年被抽到洛阳地区,出高考前的历史科目的预测试卷。

基本上,他能预估到高考卷面百分六七十的试题。为洛阳地区文科类历史科目分数的提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公元1980年,洛阳地区恢复教育学院、地区师范。他被调回文史教研室担任主任。

这段时间,可能是他研究历史最为深入阶段。历史研究,在中国的政治史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至今,一直到清末。历史学科始终在中国的政治研究中,坐头把交椅。

历朝历代把修史,看成立国的头等大事。统治者要镜鉴上一代的兴亡得失,经验教训。

史学第一,是历代社会精英和统治阶层研究的第一要义。毛泽东主席曾反复强调和要求,党内的高级干部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

目的让人们通过历史的兴废得失,对比衡量现在行为的对错。同时,深刻认识世界、国家、民族的未来。

通俗地讲,古人和今人,就人的个体来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只是人类所处的环境(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所区别。

即所谓的,“世移时移,变法亦移”。不变的是人类的个体,变的是历史的风云。

公元1985年,我学校毕业,分配到一家央企工作。当时,没有成家,和父母住在一起。

在洛阳二师,居住了八年。回忆过往的岁月,常常念起难忘的事,难忘的人。

学校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经常有一些文化大家到学校做各个学科的学术报告。

我只要有空,就去听讲。虽然我学的是冶金专业,但骨子里对文史哲非常感兴趣。

当时,学校校长是豫西知名的教育学家张正民先生,他在教育界深耕多年,经验丰富,教育理论素养深厚。

解放初期是河南省重点高中,偃师高中的校长。曾经是河南教育的一面旗帜。

为新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可谓桃李芬芳,后学英才辈出。

记得当年在《河南日报》,张正民先生发表过一篇影响力非常大的文章《桃李颂》,在省报上登载了整整一个版面。

八十年代,区划调整,洛阳地区和洛阳市合二为一。洛阳地区部分机构迁移至三门峡市,部分机构和洛阳市合并。

洛阳地区师范更名为洛阳二师,即现在的洛阳幼儿师范。按照省里原来的要求,洛阳地区师范要迁移到三门峡市,促进和改变豫西山区落后的教育面貌。

当时的教职员工,大多数恋着洛阳故土,都不愿往西边走。于是学校的老教师就到省教育厅,廷呈利弊。

最后,省里将洛阳地区师范留在洛阳,改称洛阳二师,原洛阳师范学校改为一师。

说起地市合并,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大概在地市合并工作没有进行的前两年,地区师范盖了一栋教学楼。

文化人,文化的地儿,讲品味。要整个雕塑之类的风景,来衬托主题建筑风格。

不知道那位高人定的基调和标准,订制一尊大型的汉白玉动物雕塑,两只活灵活现的狮子滚绣球。

可能的寓意是祝愿师范学校像雄狮一样,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就雕塑的本身和周边的建筑风格来讲还是和谐的。雕塑的层次和水平均属上乘。

大家当时也没有在意,两冬两夏,春华秋实,不经意间,眨眼间就过去了。

学校开会宣布启动地市合并工作。开完动员大会,大家走出会议室,不知道那位老师眼尖。

叹着气说,这次咱们难逃西迁三门峡这一劫。你们没有看看,早就有预兆,只是大家不注意。

大楼前那两滚绣球的石狮子,早就预示这“二狮滚蛋”(“二师滚蛋”的谐音)。

后来,变成了“二师”,大家都觉着心里不踏实,就把雕塑挪了个地方。

洛阳二师藏龙卧虎。先说“五牛”,因为五位老师的属相都是牛。他们工作认真,教学水平高。

其中,有教文学欣赏和写作的段星灿先生,教历史学的魏诚先生,教教育心理学的申金辉先生。

段星灿先生,渑池县人。出身贫寒,十几岁参加八路军。行军打仗的间隙,口袋装着书,一直读书不缀,学富五车。

华北军政大学毕业后,留校当政治教员,曾担任军报编辑。后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是有名的“洛阳才子”。

他藏书极为丰富,文革时被烧掉的书籍,用汽车拉。段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嫉恶如仇。性格耿直,曾因直言获罪。

先生晚年著《风雨萍踪》一书。他抱定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跌倒一千次,我还要爬起来,做一千零一次冲锋”的坚定信念。

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满腔忠义,一生坎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

我曾受其教诲,听他讲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其中讲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景,历历在目。

诗人的情怀,鸟语花香,为什么会“溅泪”、“惊心”。入木三分的剖析,至今仍记忆犹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简介】魏进京,祖籍河南偃师。文化学者,资深管理专家。潜心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好读书,喜田园。主要作品《观世相·猫记》,《韩旗村纪事(上卷·下卷)》,《读史閱世半生缘》,《汉魏洛阳故城城墙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讲座·视频系列》。个人公众号“东都布衣閱春秋”,敬请关注(VX:)。

偃师高中高考_偃师高中学校_偃师高中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