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世俗化,是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也是当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努力方向。宗教的世俗化,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是联合国重点发展项目,而中国也积极的帮助其他国家改革宗教,实现宗教的世俗化。但是纵观人类宗教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大乘佛教是最早实现世俗化的宗教,没有之一。

所谓的宗教世俗化,指的是,信众可以在宗教和世俗生活中,自由切换,可以自由的减少宗教信仰和实践,以便加强世俗价值观、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而不会受到阻碍。如果某一宗教,不允许向世俗生活切换,那么就很难世俗化,就会成为全人类唾弃的对象。宗教难以世俗化的原因,主要是教义反对世俗生活,如果神化的方向与世俗生活相反,就很难世俗化,或者神化得太厉害,神与人的距离太大,所谓的“神权越大,信众之权越小,就越难世俗化;神的价值越大,人的价值越小,就越难世俗化”,即神越高大,人越渺小。宗教学家缪勒认为:“只要有神权,就一定有剥削和压迫。”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也认为,宗教利用本体论欺骗信众,或者利用虚无主义思想控制信众,是一种精神鸦片。虚无主义思想和本体论,是宗教里的迷信和精神鸦片。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_本体论_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

为什么大乘佛教能在建立之初,同时完成其世俗化呢?我们现在讲的是纯大乘佛教,就是古印度人的大乘佛教。末法(公元422年)之后掺杂了道教玄学的那种虚无主义和掺杂了苯教的那种巫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因为在精神价值上为负数故。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大乘佛教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世俗化,主要原因如下:

本体论_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_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大乘佛教精美雕塑品

1、大乘佛教的教义,发生了质变,开始突显人本身的价值,尊重人本身的价值,成了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大乘是由小乘发展而来,大乘的彻底完善,是在小乘完善之后,约经历了200-300年的事。这200多年,可以看作是佛教的世俗化。前面说了,宗教教义如果反对世俗生活,神化得越厉害,就越难世俗化。小乘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彻底完善。正如南传高僧所说:“教义不具备修改的可能,现在四果都已经不可能,何况释迦牟尼佛的高度,要修改教义,这个人的证量必须与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小乘佛教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开始向全球各国传播,但是由于“无余涅槃”这一教义的硬伤,而被古罗马、波斯、塞琉古和东晋呵斥后,逐出国境。

那么,无余涅槃这一教义,有何硬伤呢?就是否定了人本身的价值。无余涅槃简单的说,就是名色的灭尽,其逻辑是,名色价值为负数,所以必须灭尽。也就是说,当时佛教面临生死存亡:如果不能修改无余涅槃教义,佛教将被全球驱逐。大乘正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大乘认为无余涅槃不究竟,必须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到佛性,才算究竟登上了佛的渡船。而大乘三十七道品,行住坐卧,皆可修,这就抹去了宗教修行和世俗生活的切换难度,不是用宗教修行去同化世俗生活,而是用世俗生活去同化宗教修行,修行成了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大乘主张佛和众生平等,尽量缩小神权和人之权之间的差距。宗教学家缪勒认为:“只要有神权,就一定有剥削和压迫。”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_本体论_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大乘佛教艺术品

2、大乘佛教产生了因明(逻辑),并且作为其教义。众所周知,逻辑学,起源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将逻辑纳入自己的教义,这就表明,理性成为大乘佛教徒的必修课。另外大乘佛经,本身就是一部世俗生活大全,集中了古印度最先进的水利学、天文学、农业、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科技等内容,也就是说,很多佛经本身就是为世俗生活服务的。

3、大乘佛教的组织形式,从宗教形式,过渡为学术形式。小乘佛教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宗教组织形式:神职人员+信众,神职人员就是高高在上的上座部长老,说一不二。古印度的大乘佛教寺庙有图书馆、禅堂、众讲堂,这些建筑的产生,正是大乘佛教放弃小乘的宗教组织形式,以学术组织形式存续的充分表现。

4、大乘佛教严禁神权的集中。小乘佛教证得什么果位,会张榜公布,如同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式者高高在上,这就会导致神权的集中。大乘佛教则反其道而行之,最早期的大乘经典《禅秘要法经》规定,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是唯一见佛性的修法,但是修行者修到“五根”这一步就必须“密身口”,不能对外宣说,五根以上就更不能说了。如果说了,就犯“大重罪”,堕“阿鼻地狱”。我们看下表即知,五根这一步其实只是达到了大乘佛教修行最粗浅的慧解脱而已,也就是说,解脱及以上的境界,是不能对外宣说的。这就保证了大乘不会出现神权集中的现象。反观后世有些宗教,不仅搞虚无主义精神剧毒,还动则棒喝殴打、断指夹脚、踢踏、推落水等,将求悟的弟子,一个个打成残废,甚至出现“悟后无全躯者,十之八九”的惨烈现象,其实就是冒充佛教圣贤,导致神权集中的结果,走向了极端。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_本体论_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大乘佛教修证52阶位成佛表解

5、大乘佛教规定,世俗生活可以反制宗教修行到象牙塔里的人。世俗之人,可以罢免神权。这点是其他宗教极难做到的。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璎珞经》规定,大乘佛教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是唯一见佛性的修法,也是唯一成佛的方法,但是如果犯了十戒,则“三贤十地尽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成佛的五十二阶位修行,并且取得了“三贤”或者“十地”这样高的学术成果。由于这样显赫的修行成果,不可能你不说,人家就不知道,外人大致心里还是有一杆称,一旦成了公开的秘密,也会悄无声息的形成神权。

为了制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如果一个人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证得了较高果位,大家都不说,但是暗中集敛神权,怎么办呢?《璎珞经》规定,世俗之人,可以观察其言行,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如果这位高水平的修行人,犯了十戒,就可以立即取消他的所有果位,从头开始修行。这使得世俗之人,可以罢免神权,彻底杜绝了神权的敛集。

6、大乘佛教反对本体论,这就注定神权在大乘佛教中站不住脚。学宗教学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天道宗教,即主张升天解脱的宗教,都是本体论。所谓的本体论,就是神学,其思想体系是:不灭者=本体=神=我=灵魂。这是本体论的核心教义。比如基督教、禅宗、密宗、道教、拜火教、日本神道教、犹太教等等,都是本体论,即认为有某个体,或者某个空,或者某个性,是不灭者(灵魂)。大乘佛教主张无我,无本体。大乘佛教认为,本体(天道)仍在六道中,必须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能从六道解脱,这些观点,就否定了神学。神学一旦被否定,自然神权就没有代言人,就不存在神权的敛集了,就为世俗化铺平了道路。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_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_本体论

世界宗教崇拜等级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