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承百年戏曲 创新传统文化

【节目导视】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杨霞云

我觉得我们婺剧最大的特色就是文戏武作、武戏文唱。

(同期)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 周虹

戏曲事业传承是靠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才能实现,我们剧院要培养代表剧种的领军人才,也要(有)扎实的人才培养机制。

(同期)酉阳土家面具阳戏重庆市级传承人 陈永霞

我从小就爱好(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但是坛(班)在我们这儿,丢不得。

【小标题】婺剧的传承与创新

【解说】 传承无形,创新有据。当高亢激昂与婉约醇美,在匠心的滋养下,生长于田间市井,婺剧便已然勾勒出了金华的钟灵毓秀。杨霞云作为第27届梅花奖得主,将以“艺”载道,深谙于心。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杨霞云

戏曲必须要传承,薪火相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解说】那么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吐字韵腔与身法体态的相得益彰,又蕴藏着婺剧怎样的文化精髓?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杨霞云

我觉得我们婺剧最大的特色就是文戏武作、武戏文唱这么一个表现手法。

【解说】婺剧讲究文戏武作、武戏文唱,文武兼备,是对每一代婺剧人的要求,也暗含了这一传统技艺的复杂与精妙绝伦。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杨霞云

每个演员对于每一个角色,他(她)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实践、通过演出,他(她)就可能给予这个角色更多的灵魂在里面。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 张莹

把老师们的东西先学习好,再把学到的东西经过自身的思考和感受,把它化到自己的身上展现出来。

【解说】腾挪翻转间,师者的情怀悄然传授给了新一代。功法甚至单调枯燥,但婺剧却未曾凋零,这中间又是什么将新与鲜注入它的生命?

【解说】董旭阳师从楼胜数年,从他身上所汲取到的不仅是对婺剧的传承,还有创新。这位良师曾获第三十届梅花奖榜首之位,他是新生力量坚强的后盾,也是婺剧创新的践行者。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 楼胜

我也很支持他们,就是不停地推翻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不停地创作创新。

【同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 董旭阳

《三打白骨精》这个戏在抖音上传得比较火,有一个视频已经到了100多万点赞了。有些创新,比如加了一些情感元素的舞蹈、探戈、恰恰,吸引年轻的观众。一定要创新。虽然我们戏曲不能失了传统,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去传统。让观众喜爱,我觉得这是成功的。

【解说】将角色特性别出心裁地重现,将婺剧内在的美学底蕴和对大千世界的体悟融为一体。至此,婺剧数百年的文脉便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小标题】闽剧振兴出好戏

【现场同期】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 王羚

到演剧时代,再到演艺时代,再到今天大数据下的演播时代,我们戏曲的表演样式已经产生了巨大改变。

【解说】王羚擅长编写忠肝义胆的戏,然而在几年前,他却创作出了一部描写爱情的闽剧《双蝶扇》,这对他而言可谓是一次不小的突破。据王羚介绍,该剧所承载、传递的不仅是爱情,更超越简单意义的悲剧,能让人在流泪中体会到人间有真情,在风雨中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以艺术形象诠释道德成全与自我成全的积极人生意义。该剧虽然是回归闽剧本源“儒林风”的一部作品,但又赋予古人今人的情感,在理念上实现了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期】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 王羚

《双蝶扇》这个戏的本身就极具有这种守正创新的意义,因为我在戏曲的叙述的这种分场,包括人物的设置、人物关系的设置、情节设置都很像传统戏,但它内涵的文学核心,它是极具有当代人的道德观念。

【解说】当闽剧《双蝶扇》亮相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6届戏剧会演后,便荣获了表演奖一等奖、舞美奖(灯光设计)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之后,该剧作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等扶持。

【解说】闽剧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践行传承创新,从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题材和人物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创排现代戏《生命》,成为“现象级”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

【同期】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 周虹

近年来,剧院艺术创作一直遵循着现代戏、传统戏以及新编历史戏创作“三并举”的方针。戏曲事业传承是靠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才能实现,我们剧院不但要培养代表剧种的领军人才,也要(有)扎实的人才培养机制,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解说】近年来,福建省持续推进闽剧艺术事业的保护和发展。随着优秀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闽剧这一文化宝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小标题】千年面具阳戏“舞”进小学校园

【解说】 这是重庆市酉阳县文化馆在溪口村小学校开展的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孩子们围观表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的各种技艺和道具演示。表演者陈永霞是酉阳土家面具阳戏(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面具演示到戏服试穿,从唱腔讲解到武打动作,今年71岁的陈永霞仔细给孩子们展示和讲解着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的技艺传承。这样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每到农闲时节,陈永霞总会抽出时间参加。

【同期】酉阳土家面具阳戏重庆市级传承人 陈永霞

反正(我)师傅还是认为(我)比(其他)那些(阳戏)演员要狠一些,这样子才把(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技艺和戏班子)传(给我)的。(他)知道(交给我)这样才能传得下去,不会丢失(失传),这样子才交(给我)传下来的。

【解说】6岁开始学戏的陈永霞,与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相伴已有65年。30岁时他从师祖手中接过面具雕刻的技艺传承;37岁时又从师傅手中接过了面具阳戏坛班班主的重担。一路走来,陈永霞见证了阳戏表演的风光无限,也亲眼看到铜鼓当地阳戏坛班从几十个减少到只剩三个的落寞。怎么让这项倾注自己心血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成了最近十几年陈永霞思考最多的事情。

【同期】酉阳土家面具阳戏重庆市级传承人 陈永霞

我从小就爱好(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但是因为本身这个(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的坛(班)又在我们这儿,丢不得。

【解说】2007年,酉阳土家面具阳戏入选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酉阳土家面具阳戏又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借着面具阳戏入选非遗名录的契机,陈永霞的坛班开始积极地参加各种宣传和演出活动,前来学习阳戏技艺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陈永霞和老坛班成员们的努力也得到了铜鼓镇和酉阳县文化部门的支持。

【同期】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鼓镇宣传统战委员 张雄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一度在传承方面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后来经过地方政府,还有县上的相关部门的一些保护性发掘,(对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的戏班进行了一些政策方面的支持,还有就是经费方面的一些保障。

【解说】如今陈永霞的坛班已经有40余名成员。陈永霞也从新加入的成员中物色出了能够传承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技艺的年轻人。

【同期】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鼓镇宣传统战委员 张雄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目前已经走出酉阳,走到全国,到其它一些省市展演。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张平锋

制片人:李杰

统筹:王健

编导:樊浩宇

记者:孔令杭 林凯 李爱斌 郎铧瀛 冉川

片头制作: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