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民仆

近日,《江苏文库》中《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马相伯》出版。马相伯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创办人,也是辅仁大学的筹办人之一。这位百岁老人,一生历经家国动荡,饱经忧患,却始终葆有爱国之心、自强之志。正如学者柳和城所言,“相伯老人的人生大书乃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近代史”。

此书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钦香介绍,马相伯是江苏丹阳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51年,年仅12岁的马相伯只身来到上海求学,接受了数学、天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拉丁文学、西方哲学和神学的系统训练。1876年,马相伯投身晚清洋务运动,先后出使日本、朝鲜,赴美筹备借款,赴英、法考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相伯不仅与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有往来,还热心参与立宪运动,号召召开国会,担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更不顾年老体衰,积极参与江苏都督府外交等事务,作为江苏省的代表之一,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曾代理江苏都督一职,当时南京人称其为“马都督”。

20世纪初,花甲之年的马相伯怀抱“教育救国”心愿,捐资兴学。1900年,他将自己几乎全部家产——田产3000亩捐给天主教会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但当时徐家汇耶稣会行动缓慢,迟迟没有办学之举动。

1902年,办学的机会悄然而至。当时在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任教的蔡元培找到马相伯,执意跟从马老学习拉丁文。马相伯想到蔡元培事务繁忙,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学,因此建议从南洋公学中挑选一些优秀的青年学生过来学习。蔡元培对此深表赞同,很快挑选了24名学生,送到马老这里,同时邀请马相伯出面办学。

在马相伯和蔡元培的筹措下,加上教会的师资和场地,一座新式学校诞生,取名“震旦学院”,“震旦”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梁启超听闻后,热情称赞了这所私立学校。1905年,因与教会就课程设置和校务管理发生冲突,马相伯离开震旦学院,决定再兴办一所学校,取名为“复旦”。“复旦”二字内藏恢复震旦、复兴中华的双重主旨。马相伯找到了张謇、严复等爱国志士,共同筹措了办校资金。1905年5月,复旦公学正式建成,马相伯再次出任校长一职,这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复旦大学前身。马相伯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两句话。在北京期间,马相伯与英敛之共同筹划、创建了中国内地第一所公教大学——辅仁大学。

孙钦香研究认为,马相伯的教育理念始终是中西古今贯通、文理并重,所谓“非融合新旧于一炉不办”。强调“中西文俱优为最合格”;既看重“文学”(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又看重“质学”(广义的自然科学),同时,基于实业救国的理念,重视职业教育;基于强身健体的理念,重视体育。“可见,马相伯以其丰富的中西学问的涵养和积累,形成并始终秉承融通古今中西,兼重文理和实业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切实体现了学生自治、学术自由、博学兼备、兼收并蓄的近代大学精神。”孙钦香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已经92岁高龄的马相伯,先后组织了江苏国难会、中国国难救济会等爱国救亡团体,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当时他写一副对联卖50元,写一个“寿”字卖30元,马相伯挥毫书写,共得10万元,全部捐给前线将士,被亲切地称为“爱国老人”“百岁青年”。

1939年4月7日是马老百岁生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马相伯百龄大庆贺电》中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相伯把各方赠与的寿仪全部捐献出来,以慰问前线伤兵。他曾对孙女马玉章说:“我死后,你到重庆去,找于右任伯伯,要求到前线去,为国效力。”当曾经的救国会成员胡愈之来访时,马相伯嘱托要以抗日救国为重,并无比沉痛地说:“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11月4日,他溘然长逝,举国哀悼。

11月6日,《新华日报》发表《悼马相伯先生》短评,称马相伯“晚年目睹日寇侵略加紧,民族危机严重,为救国奔走呼号,不遗余力……马先生是热心爱国家、爱民族的,是永远有着青年人奋斗精神的。”

“马相伯身在近代中国急剧变动时期,饱经忧患与沧桑,但终其一生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正如其弟子邵力子在《新华日报》发文称:‘吾师相伯的一生,学问、事业、信仰,其最终目标在救国。’邵力子认为如果要替先生上一个谥法,‘救国老人’是最适当的名词。”孙钦香说。

花甲年华_花甲之年_花甲年华是什么意思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