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好的面人放在锅里蒸。

秀才和孙玉莲一起给蒸好的面塑上色。

郎秀才展示做好的面塑,这些面塑颜色艳丽、栩栩如生。

2008年6月,面花(郎庄面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聊城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郎庄小村落独占一项,这个仅有300多人的小村落如何孕育了郎庄面塑这样的精致工艺呢?

原名“面老虎”,只为帮“郎庄”赶“狼”

17日中午,在冠县通往临清的公路边上,郎庄仅有的一条大街街头树下,十多位村民在乘凉。“郎庄面塑”的省级传承人郎秀才也在其中。“面塑啊,我们都叫面老虎。”一位大嗓门的村民说。冠县文广新局副局长任金光给出了官方解释。他说,“郎庄面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专家考察郎庄面塑时取的学名,“郎庄面塑”原名“面老虎”,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郎庄面塑的起源。传说郎庄谐音“狼庄”,而村里人又少,可“狼”太凶,于是村民纷纷用面捏成老虎,用以化吉,这才有了“面老虎”也就是郎庄面塑。但关于“郎庄面塑”的起源时间确实众说纷纭。

有人说郎庄面塑源于杨家将和“萧太后时期”,郎庄人祖上是杨家某郎的后人和亲兵,因为郎庄面塑中有很多杨家将的面塑人物形象。而郎庄距离缔结了辽宋两国“澶渊之盟”的萧城遗址不足十华里,这种杜撰也有合理想象的依据。如果这个传说成立,郎庄面塑的历史要追溯到宋朝。还有一说认为郎庄面塑源自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至此开始。最后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清朝中期。

“我支持清朝中期这个说法。”任金光说,可从郎庄村的村史考证出这种结论。

郎秀才家现有几十个已经成型的面老虎,等待慕名而来的客商买走。“祖上人出去卖面老虎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或者去各个村里的集市上卖。”郎秀才说,最初的面老虎以花鸟虫鱼这样的小东西为主,涂上大红大绿等亮眼的颜色,特别能吸引小孩子的目光。“因为都是哄孩子的玩意儿,所以以个头小、造型简单的成品为主。”郎秀才家的面塑中有一套十二生肖,长着长睫毛大眼睛的温顺绵羊让人爱不释手。“这些都是传统的老形象,花鸟虫鱼。”郎秀才又拿起一条黄色的小鱼,亮晶晶的眼睛、红艳艳的嘴,胖嘟嘟的身材,非常可爱,让人恨不能咬一口。“就是这些可爱的模样才能招惹小孩子们的喜欢。”

郎秀才指着几位造型复杂、块头也明显较大的人物说,“这些人物是最近几十年才融入面塑制作中的。”顺着郎秀才的手,记者看到脚踩风火轮的哪吒,身着战服、手握杨家枪的杨宗保和穆桂英夫妇等几位传说人物。

“戏剧人物走上面塑舞台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任金光说,那是郎庄面塑史上的一次较大变革。“郎庄村一位在外从事舞台艺术的郎姓艺人回老家,开始用面塑制作舞台戏剧中的人物,颠覆了面老虎只有花鸟虫鱼的历史。”而现在,面塑也多用于装饰、鉴赏、收藏,而这些用途最受青睐的就是戏剧人物等稍复杂的造型。

原是哄孩子的玩意儿,现在备受追捧

老手艺入选国家非遗,却难寻传承人

郎庄面塑位列国家非遗项目之后,郎庄村选出两位传承人,村中郎、李两个姓氏一家一位。姓郎的是郎秀才,姓李的是李保山。几年前李保山去世,仅余郎秀才一位传承人,当时也近七十岁了。

郎庄制作面老虎几百年,可现在找个传承人却很难。郎秀才跟儿子儿媳住一个院儿,郎秀才给记者介绍面塑,儿媳妇在一旁编织着沙发垫子,一边不忘帮耳朵有点聋的老公公郎秀才传话。“编四张沙发垫子能拿55块钱,要是不去学校接孩子,我一天就能编一张。”儿媳妇说,但她不想学面塑。她说,50块钱一个是外来的“艺术家”们给出的价格,在周围根本卖不动。

记者询问周围村民,郎秀才和李保山两位传承人的后人竟然只有郎秀才的儿子勉强跟着父亲学习面塑。任金光说,李保山有三个儿子。有个儿子宁可去卖煤球也没想过学面塑。“文化项目不能市场化就难传承,可一旦市场化后就变味。”任金光和冠县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们很头疼,虽然一直没能成功市场化,可传了几百年的老手艺不能就这么断了。

为了传承,冠县文广新局想了很多招。“除了郎秀才的儿子,还有一位剪纸爱好者孙玉莲跟着郎秀才学手艺。我们县艺术馆也派出一位山工艺毕业的大学生跟着郎秀才学习。”

这位大学生叫苏海敏,她说:“我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面塑的手艺,还在艺术馆开设面塑课,周末的时候免费教授,学生多是一些有美术爱好的中小学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