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陕西省两万五千八百余名69、70级学生响应祖国的召唤,报名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照片中不少同学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热血青少年一样奔赴陕南,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站——三线学兵生涯……

清晨,窗外响起了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

“凌,学校来人啦,快去车站,通知报名去三线的事。”头戴绿军帽,高喉咙大嗓门的强大声吼着。

屋内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生,羸弱的身子骨,圆圆的脸庞,一双大大的眼睛有些深沉,身上似乎有股与他年龄不相符的老成、冷静。

那是一九七一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小小的火车站还笼罩在浓浓的春节氛围中。六九级的同学们和家长在一起享受着最后一个假期,离开学还有些日子,学校派人来催促返校,看来挺紧迫的。

“走,看看去。”同学们嬉闹相拥着向车站走去。

老师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详细消息,只是告诉同学们,支援三线建设跟随铁道兵去修铁路,愿意地赶紧返校报名。

回到学校一瞧,呵,南到略阳、阳平关,西面宝(鸡)—–天(水)线的同学陆陆续续都来齐了。

小别月余重相逢,大家都很兴奋,凌、强拉着几位外地的同学笑谈着寒假中的趣闻逸事。

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

扶轮中学是一所有历史年轮的名校,全称交通部部立扶轮中学。

抗战时期,随着陇海铁路的延伸,学校从中原辗转千里,最后落户关中西部黄土高原边的草坡村。

草坡村位于蔡家坡火车站西北方向五、六里地,一条沟谷自上而下从村堡穿过,看来这里自古多水,山泉甚多溪水淙淙,在谷底形成一个水波粼粼的池潭,塬下则是一片连一片的芦苇地。据说沟里百年来建有私塾,在当地小有名气,早些年人们就叫它书房沟。

扶轮中学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_扶轮中学校服

书房沟半塬坡上是龙泉寺遗址,扶轮中学就座落在这里,一座貌似陇海铁路小站的工字房是学校校部,周边一些遗存的房舍、窑洞还能看出昔日古龙泉寺院的恢宏。

学校没有围墙,教室、宿舍星罗棋布地撒满塬坡,中间一小块操场,四周是学校办公区,师生们把它称之为中院。

沟谷两边东坡、西坡的屋舍、窑洞则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区和学生宿舍,下面是一个不知什么年代石砌的古朴古色的龙泉池,清澈的池水,花鸟鱼虫的石栏浮雕,几股泉水从龙头口中喷出,洒入池中的浮萍上,一群群的小鱼儿在水草中穿梭。

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

解放后,扶轮中学移名蔡家坡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铁路沿线方圆数百里的孩子小学毕业后来到这里读书,凌、强和许多同学在这儿相伴,学习、生活了近五年。

同学中没人知晓那个带有乡土文气的书房沟地名,只知这里是塬翠苍秀,庙隐灵动的龙泉沟。也难怪,从他们第一天入校门起,满目所见都是“龙泉沟里尽朝晖”类的标语。

“凌,帮帮忙,发言稿替我整理一下,明天等着用。”

整理发言稿对于当年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国内、国际形势,报纸上的文章一拼凑,加上你要说的内容,最好再找个文笔稍好的同学修饰一下就成了。

凌自小就是那种同学拥戴,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学习好、懂事,在同学中很有威信,那胳膊上一道杠、二道杠地直往上添,刚上中学正赶上形势发生变化,读大学的梦想像脱线的风筝飘得无影无踪。

强、凌是一对从小玩到大的孩子,父辈在同一单位工作,虽说两人习性相差甚远,却要好得和亲兄弟一样。

强,根正苗红属于学生中那种有勇气、敢于担当的孩子,在学校也是叫得响的小将。去年年底招兵,推荐、政审一路绿灯,也不知道最后体检是过于激动还是血压仪有毛病,量了三次楞是没过。要不这会儿军装穿上,哥俩也该各奔东西了。

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

学校召开了隆重的动员大会,中院的操场上坐满了学生,主席台上悬挂着“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幅标语。

校工宣队、革委会的负责人相继做了动员报告,铁道兵5847部队的军代表作了重点发言,学生们也纷纷上台表决心。

强,作为学生的代表一个箭步跳上台去。那时随着68年前几届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的派性组织也云消雾散。不过,学校的共青团尚未恢复。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坚决要求报名上三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挥动着胳膊伴随着他那铿锵有力的男高音,在会场点燃起一波一波的热潮。念完发言稿,出人意料的是他突然刺破手指,在决心书上按出带血的指印然后高高举起。

时间仿佛停顿数秒,继而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号声。

凌怀着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平静心态报名,没有激情没有冲动,仿佛那是别人的事情。

吃过晚饭,他还在校园里浏览同学写的决心书和大字报,天色渐晚,返回宿舍躺在床上记录着白天的情景……我非常想去三线,想去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半年多来,同学们走的走留的留,参军遥不可及,进工厂又没什么希望。两个月前发生的一幕又浮现眼前。

快回学校,陕西农垦招工啦。当时,凌他们排正在北山校办农场参加学农劳动,接到通知全排立即撤离,凌和生活委员平要与农场办理交接手续又多待了一天。也是这么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凌与平坐在农场院子里的大槐树下。

“听说这次陕西农垦招的人多,报不报名?”

“看情况吧”凌淡淡地回答,“我也想走,只不过家庭这事儿……”

“我这次要去,父亲出了点儿问题,前几天到铁路局办学习班,不能再等了,必须在学校知道前走。”平青涩稚气的面孔流露出一丝坚定的表情。

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_扶轮中学

天空飘落着蒙蒙细雨洒在挂有校钟的龙爪槐上,这是两棵有着九百年年轮的古槐,树下集聚很多同学。

开完欢送会后,凌、强和同学们踏着泥泞的小道向塬下走去,又一批同学离开校园,他们要到大荔农场报到了。这次走的同学还挺多,看样子有百十个人。

初冬已进入小雪的节气,沟里更是寒气逼人,大伙儿的心情象这季节的天气一样阴冷,谁也不愿意多说些什么。

也难怪,这一别就算告别校园生活,同学们天南地北各自一方,或许几年、几十年也难得一见,每个人心里都觉得沉甸甸、空落落的。走的,还没想好如何面对新的环境;留者,更觉得前程茫然,毫无头绪。

“这几天忙昏了头,也没见你人影,后来才知你根本没报名。”平轻声问道。

“噢……有用吗?”凌苦笑着望望崖边的小草喃喃自语。

大伙儿相互望望,然后默默无语地互相拉扯着走下塬坡。招工会上那位披着军大衣的农垦场干部大氅一甩:我们农建师是按当兵的条件招人的,凌和好多同学就没敢报名,怕自讨没趣。

铁道兵47团11小队军代表负责在岐山县组建学兵14连。这次报名上三线,那领人的可都是五星帽徽映军装的铁道兵军代表——真正的解放军指战员。

报过名的同学这两天都在中院操场上列队、跑步,接受军代表的目测体检,下午,大家在一起学习、座谈。当然,谁都知道最关键的还是政审这一关。

等待是苦涩的,也悬浮着一絲酸甜。凌觉得脑子有点发木,晕晕的。虽然他无法判断报名后结局如何,也不敢抱有太大的奢望,但心里却始终有一种莫名的期待。

……发榜的日子很快来临,大红喜报上蔡家坡铁中一百一十四人,六九级的男生几乎全录取了。离校的时候,望着留下的那几位同学失望、伤心的眼神,凌、强都不知说些什么好,因父辈的原因他们连去三线的机会也未获得,比起他们凌觉得自己幸运了许多。

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_扶轮中学

广场上,红旗舞动锣鼓喧天。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鱼贯进入车站,崭新的挎包上“为毛主席争光”五个鲜红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靓丽。

从报名到出发,同学们似乎都不清楚奔赴三线修铁路是参加了工作?还是像老三届哥哥、姐姐们那样……也许,他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只觉得能和这么多熟悉的同学一起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一起学习、生活、工作那才是最理想的。

火车站、月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人们,同学、老师还有许多熟识不熟识的战友家人,车站内外洋溢着热烈而又略带点儿伤感的气氛。车厢窗口处同学们纷纷地探出身去,向亲友握手告别。

“快看……”戴着值日袖标的强拉着凌走向车窗。人群中,凌看到了年迈的父母和刚从广阔天地赶来的姐姐,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火车缓缓地启动,送行的人们随着列车也在移动。车厢里响起了同学们刚刚学会不久的“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的铁道兵之歌,嘹亮的歌声在车厢、在车站回荡。再见了,老师、同学;再见了,父母、亲人;再见了,我的母校——见证我们青少年成长的地方。

三月的原野阳光明媚草长莺飞,大地葱葱郁郁一片绿色,生机盎然。强、凌 和同学们像一群放飞的雏鹰,展开稚嫩的翅膀随着奔驰的列车向远方,向巴山、汉水飞去。

扶轮中学_扶轮中学校服_扶轮中学名字由来

▲不老的青春岁月,永恒的襄渝情谊。

在三线学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40周年之际,来自原5847部队学兵14连、20连、27连的部分蔡家坡铁中同学欢聚在活动现场。

(部分照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