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组词_组词窈窕_窈组词

【原文】

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③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意译】

①道者(像婴儿从母体获得惟一生命滋养那样坚定和迫切,)注重自身德行的修习,惟一遵从的是“道”。

②(要惟一遵从的道是怎样的呢?当我处于极深的虚静状态,意识和认知都极其薄弱,可以说到了恍惚的程度。)这时观察到“道”是一种恍恍惚惚的存在。在极其恍惚的状态中继续观察,在“道”之中有各种各样的“象”和各种各样的“物”。(在极其恍惚的状态中,)再往极其深远的地方,观察到在道中有“精”的本质;“精”不仅非常真切,而且“精”之中有(真心诚意的)“信”。

③(其实,)人们从当今回溯到古时候,一直离不开基于“道”的认知和描述,来观察万物的初始状况。那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初始状况呢?真的就是依据“道”啊。

组词窈窕_窈组词_窈组词

【细读导语】

1、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道者像婴儿从母体获得惟一的生命滋养那样坚定和迫切,注重自身德行的修习,惟一遵从的是“道”。

2、本章在论述上,是承接第二十章“独异于人”的道者“贵食母”的语意,进一步拿“孔德之容”,即“婴儿从母体获得惟一生命滋养那样坚定和迫切”来比拟道者注重“惟道是从”而修德,进而获得领悟和成长。然后,通过入静的超验观察,说明“道”中有“精(华)”,“精(华)”中有“信”。最后说,可以依据“道”去“知众甫之状”,表明把握“道”的作用。

从本章可以看出,作为“道之精”的“信”,就是人本然的生命滋养。再联系全书来看,“有不信”,继而“信不足”,在众人乃至统治者中比比皆是,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国家昏乱之势也越发不可收拾。在“道者”看来,“道”是仅有的生命滋养,“惟道是从”必须坚定;现实却极为不堪,修德有其迫切性。

3、本章的难点有三个:其一,什么是“孔德”?其二,文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什么意思?其三,第十四章说,超验观察到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而本章却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甚至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为什么呢?

窈组词_窈组词_组词窈窕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我的翻译是:道者(像婴儿从母体获得惟一生命滋养那样坚定和迫切,)注重自身德行的修习,惟一遵从的是“道”。

1、什么是“孔”?查《汉典》,“孔”,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很、甚”,另一个是“小窟窿”。从字源来看,这两种含义都跟婴儿食母乳有关。一来婴儿食母奶容易过量,因以表示过甚之意,孔亟、孔疚、孔武等就取这个含义。二来喂乳的乳头里是有小窟窿的,自外而内连通着相对巨大的空间,这个小窟窿就是孔。

正像第十五章的“豫、犹”各有双重含义一样,我们可以揉合“孔”字的这两个含义来理解这句话,老子在这里其实是用了一个比拟的:婴儿从母体乳头吮吸乳汁,是婴儿获得生命滋养的惟一途径,是一孔之得(孔);于是,婴儿食乳时总是表现出一种坚定和迫切的状貌(容)。这相当于对“贵食母”的“贵”的描述。

2、“德”是合道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品质。“道者”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

①“修德”惟一的依据就是“道”,而不是来自其它章节提到的“失道之学”,如世俗的伦理之学(仁义礼)。这好像初生婴儿知道母乳是其惟一营养来源一样,是非常明确坚定的。

②现实里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就统治者来说,起源于自己“有不信”,继而在人民那里“信不足”,进而日益感受到来自人民的畏惧、轻侮乃至反抗。因而,为了无忧、无辱、无殆、无大患,统治者修道积德有其迫切性。

3、看流行的翻译:“大德之人的行为,只以‘道’为遵循。”我不认同这样的翻译。“孔德”不能理解为“大德”,因为“孔”是“很、甚”的意思,不是“大的”。译出的道理虽然没错,但是,没有把老子完整和精确的意涵体现出来,显得空泛,是一种大而无当的解读流弊。

组词窈窕_窈组词_窈组词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我的翻译是:(要惟一遵从的道是怎样的呢?当我处于极深的虚静状态,意识和认知都极其薄弱,可以说到了恍惚的程度。)这时观察到“道”是一种恍恍惚惚的存在。

1、前面说到道者重视德行的修习,而且是“惟道是从”而不及其余的;那么,这个“道”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有必要说明一下。

2、“道”是形而上的概念,对它的观察可以用超验的方式进行,这是所谓的东方神秘主义的特色。这种方式老子在第十六章就有说到,就是当人处于极深的虚静状态下,能感觉和观察到一些超验的东西。其实,它一点也不神秘,其关键做法是弱化主体意识、放下主观认知。简单地说,就是不起心动念。

把“恍”和“惚”合起来组词。查词典,“恍惚”,指精神游离在外,不能集中,神志不清,思考能力下降。而“惚恍”,指混沌不分,隐约不清;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可见,两者意思差不多,有客观的指向,而主观的指向偏多。

结合致虚守静的方式,本章的“恍、惚”有两层意思,一是眼前隐约不清,不可辨认;二是观察者处于自我意识薄弱和没有主观认知的状态。从人的认知层面来看这两重含义:自我意识薄弱和没有主观认知即主观“惟恍惟惚”是“因”,外界隐约不清即客观“惟恍惟惚”是“果”。

明白这样的“因果”之后,我们再看宇宙的本源性问题。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自然”,即“自己自动自发起作用”。那“自然”看起来又是怎样的状态呢?大家看回第十四章,“自然”呈现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简言之,就是“无物”。当然,“无物”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在没有人的认知参与的情况下,可以视为观察者“恍惚”,所有的东西因没有主观认定的边界而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是谓惚恍”。这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它的实质是“绝对的自然”。注意!这不是在说极久远以前曾经有过的宇宙初始状态!而是说随时随地,我们一“恍惚”,眼前就“无物”,宇宙的本源(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组词窈窕_窈组词_窈组词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的翻译是:在极其恍惚的状态中继续观察,在“道”之中有各种各样的“象”和各种各样的“物”。(在极其恍惚的状态中,)再往极其深远的地方,观察到在道中有“精”的本质;“精”不仅非常真切,而且“精”之中有(真心诚意的)“信”。

1、宇宙本来是绝对自然的。然而,人先天就有认知能力和认知目的,为了生活和生存不得不参与到宇宙中,这也是自然的。人类以自己的认知标准从“自然”中区分出了万物,就是对自然宇宙的一大参与。

相应地,体现在超验观察上也是一样的情形。第十四章的超验观察结果是“复归于无物”,意味着观察者入静时处于“弱化主体意识、完全放下主观认知”的状态,而本章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意味着观察者每一次入静都是有目的的,从结果看,本次入静的目的,就是观“道之精华”。既然有目的,观到极其深远的程度时,起先放下的主观认知又生起了,于是就有“象”,就有“物”,至深处还有“精”,“精”中还有“信”。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子心心念念要找出“自然”里的人文方面的、可资人类学习的“机制”,即“终极之道”。本章就是要点明,道者“贵食母”的具体内容。

组词窈窕_窈组词_窈组词

2、说一下“精”。“精”是精华,是本质性的东西。之前说过,宇宙是无限的,那其中自然的机制也是无限的。比如,万有引力,重力,生物DNA等等非人文方向的“道”,老子是不谈论的。老子真正关注的重点是,人文方向的、认知层面的、能给统治者重大启发的“自然机制”,符合者就是“道之精华”。全书来看,除了信之外,不自生,无私,不争,善下,慈,俭,等等,都可以视为“道之精华”。就是形而上的“贵食母”所吸取的滋养生命的精华。

3、再说“信”。“信”的本义是真心诚意。为人处事,“真心诚意”是最根本的东西。老子正是取用“信”的本义作为“人之道”来大力宣扬的。很多人不知道“道”是什么,总以为很神秘,不可言说。其实,“信”就是“道”之一!是本该“自然”的“人之道”,是“言”之宗,是“希言自然”的实质,是“不言之教”的依归,是“信者与不信者”的划分依据,是“悠兮其贵言”的源动力,是与常道“美言”相反的“非常道”。但是,“信”常常被有问题的欲望和认知干扰破坏了,“自然”不了了。老子就深切地看到,现实里统治者“有不信”、“信不足”的问题太严重了,导致社会失序和国家昏乱,可谓是“乱之首”。可见,老子要统治者对治有问题的欲望和认知,重启“自然之信”,是抓住了要害中的要害。

窈组词_组词窈窕_窈组词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的翻译是:(其实,)人们从当今回溯到古时候,一直离不开基于“道”的认知和描述,来观察万物的初始状况。那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初始状况呢?真的就是依据“道”啊。

1、“名”,相当于“不可名状”之“名”,描述的意思;“其名”,不是“道的名称”,而是“基于‘道’的描述”。“甫”,本义是“小苗”,引申为“初始状况”。

2、全句说的是,基于“道”,可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日常里,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些道理谈及往事,从而了解到事物的初始状况。比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是早有的道理;当人们看当下得以保全的小草,会据此道理说,当初大风来的时候,小草就是懂得“委曲”才保全下来的。还有,有民众畏惧某个统治者,人们会说,就是因为那统治者当初总是“有不信”然后“信不足”造成的。从两个例子可见,人们并没有“道”的概念,不知道有“道”的存在,人们却会基于自己认知的道理去描述一些事情,特别是以之了解它的初始情况,这是暗合了老子所揭示的“道”的作用。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至于道者,清楚明白“道”而用“道”,一切了然于胸。老子在第十四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与本章所说的以此“知众甫之状”相应的地方是,从“道”的角度讲,今日之“果”来自当初之“因”,意在强调事情一开始就依道而行,就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组词窈窕_窈组词_窈组词

【细读后语】

1、细读本章,我又想到了有人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就本章提到的,“信”是人本然具足的“真心诚意”,在人的心里自然生起,在人的身上自然运行,就是“道”。就算说上无数次,它仍然是“永恒的道”!或者有人说,“道”是不可认知的,能被人说出来的东西,不足以成为“道”;而问题是,老子在本章都说到“其(道)中有信”和“惟道是从”的份上了,如果老子没有可以言说的极其确定的“道”,怎么劝喻别人去修习和遵从呢?有的人可以自己认定“道不可以言说”,但不能让老子为此背书。

2、我知道,一些人确实被老子神奇的超验描述给唬住了。有人说,“道在恍惚幽冥中创生了天地万物。”有人说,“道创生万物时是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是我们人类外在感官难以认识的存在。”还说,“在深远模糊的状态中呈现出物的精气。”此外,有人还把现代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拉来吹捧老子“伟大的宇宙起源论”。

其实,老子要给修道积德的侯王讲治国的守则,根本就不需要扯这些玄乎的东西!老子的思路很简单,“道者”因“贵食母”而“独异于人”,那什么是“母”?“道”就是“母”;那“可食者”又是什么?诸如“慈信俭”等精神品质就是可“食”的精华!这些就是侯王最应重启的精神品质,是治国理政最应坚定遵守的基本原则。侯王“若能守之”,不唯“独异于人”而已,还能“长生久视”。相较之下,跟侯王大谈所谓的“最纯最细微的生命原质”的“精”,有用吗?

窈组词_窈组词_组词窈窕

还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宇宙是自然的!什么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全然没有所谓的“万物”;什么前后左右、循环往复、正与反、刚与柔等等,一概没有所谓的“万象”。但是,老子一会儿说,“(道)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一会儿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更深入地观察,还发现“其中有精”,精中有“信”。为什么?

“有物”和“无物”,是入静时所作不同角度的“超验观察”的结果!前者一时没有主观认知标准,相当于观察者戴着一付能抹去“物的边界”的“自然眼镜”,眼前呈现的就是可以称之为“无物”的混沌状态;后者是入静至深时,又生起了主观认知标准,相当于那“自然眼镜”又自动切换为“物的边界”模式,因而眼前呈现的就是“有物”的状态。根本而言,人无法不主观无认知,宇宙必然有“物”有“象”;而且,老子总带着寻找终极道理的目的,于是,“道”中有“精”,“精”中有“信”。

所以,要读懂本章,就要明确老子是跟侯王讲治国守则的,还要明确,老子谈超验观察下的宇宙本然状态是以弱化意识和放下主观认知为前提的,而此前提的前提是超验观察者是怀揣着目的入静的。解读时如果不明确这些要点,就会把自己拖入到貌似以现代科学探源宇宙或是讲求身体修炼的自嗨境地,我知道有不少人深陷其中而出不来。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