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薛媛):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天是主宰天地间万物的最高神圣,祭祀中最高礼仪也是对于天的祭拜,并且祭天的权利只为皇帝一个人所独占。北京天坛在明清皇家祭坛体系中也是唯我独尊,以至高无上的气势凌驾于其他各坛之上。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旧城的最南面,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故宫的近四倍,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北京天坛有两重坛墙,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天坛和祈年殿是闻名世界的古建筑精华,是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天坛公园文物专家武裁军说:“坛庙这种建筑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就是说最早从黄帝那时候开始就有坛庙建筑,它为什么能存在几千年,因为它还是维系中国传统道德、传统理念的一个纽带,里面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祭祀实际上是这种礼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一个东西。”

今天人们看到的天坛实际上并不是它最初的样子,而是在近六百年间不断演化而来。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在明代中期,天坛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最后到了清代中期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天坛的主体建筑从此定型。武裁军说,“北京坛庙最鼎盛时期应该就是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的这段时间。实际上坛庙建设在明代中期,就是嘉靖以后,应该是基本就达到了清代的规模。”

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动用人力数以千计。祭祀在寒冬的凌晨进行,在黑暗中,祭坛上烛光摇动,皇帝亲自跪拜献祭,祈求上苍对天下苍生的佑护。进入民国后,皇帝消失了,天坛的祭祀的功能逐渐消失。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三四十年间这里已经是面目全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坛得到了新生,1961年,天坛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六十多年中,北京的城市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坛也由皇家禁地成为向市民和游客开放的公园。武裁军说:“除了解决你思想上的诉求,也解决你生活上散步休闲这么一个城市功能人民需要。另外,坛庙的开放也在经济上不无弥补,包括就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这些方面。

目前,天坛公园已成为附近居民的健身和休闲场所,每年还要接待数百万的国内外游客。而且自奥运会之后,天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北京最热门的景点之一。武裁军说:“特别是奥运会期间,奥运会的会徽发布仪式不是在天坛举行的么,包括残奥会点火仪式,包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这些对天坛在世界上的影响传播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有很多外国人是通过这个认识到天坛的。”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