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华市区驱车,经金义东公路,再顺着浣沙路一路南行,一个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小山村——澧浦镇三联村,便呈现在眼前。

三联村位于金东区东部,澧浦镇南面,现有山林5595亩,土地572亩,八山半水一分田,是该村的真实写照。三联村的村民世代以农业种植为主,由于地处偏僻,人口外迁,小山村正寻求“突围”之道。

一问“并村”如何更“并心”

三联村,顾名思义,于2019年由杨宅、南宅、陈坞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取名三联,除了有三村联合发展之意,更因为在上世纪40年代时,这三个自然村就有短暂的并村历史,当时就叫三联,之后才分成杨宅、南宅和陈坞。“改名三联村,我们都觉得亲切。当时村里有个三联小学,我就是这所小学的学生。”村民章巧洪说起40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章巧洪说,一开始他们在旁边的民居里读书,但因为场地太小,选了新场地建小学。那时条件艰苦,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带几块砖头到学校,用于建造校舍,课余时间,学生们也帮忙搬砖运土,每人出一点力。就这样边造边读,三联小学建成了,“我们对‘三联’两个字有感情,老一辈的人都经历过那段日子。”

对于三联村发展来说,并村是第一步。如何“村融”又“心融”?累积的矛盾纠纷如何清零?如何改变旧村面貌,实现强村富民?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管的事多了,责任也大了。”三联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清说,村干部满脑子想的是融合后村庄的发展出路。不过,三个村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以往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不同,村情复杂。并村后,许多工作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修路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件事上,村干部碰了不少钉子。

三联村北面的南宅里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灌溉面积约400亩,总库容19.5万平方米。“水库需要定期维修。不过进入水库的路窄,路况差,路面窄到仅够一辆小车行驶,大型机械进不去,维修成了难题,水库清淤垃圾难运,干旱时也对农田灌溉造成影响。”陈永清说,村两委想在村中拓宽道路,但涉及部分村民的利益,即使他们做了两三个月的工作,最终也难以推进。

虽然遇到困难,但融合之路并未暂停。乡村宜居宜业,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秉承民生工程无小事、群众利益是大事的理念,三联村快马加鞭开展饮用水工程、环境整治行动、新建生态洗衣房等。

因地处山区,处于供水末梢,三联村村民多年来无法喝上自来水,附近的南宅里水库和井水是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来源。“每逢干旱、下大雨或是刮台风时,水库和井水里的水就会变得浑浊,水源不稳定,水质也没有保障。大家喝水前都要将水放在家中沉淀一段时间,有的村民还特意买了净水器。”陈永清说。

谈及过去挑水用的情景,今年71岁的三联村村民郭志远直摇头:“以前干旱时,天还没亮就有村民抢着去井边打水。”

2021年,三联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启动。得知消息后,村民迫不及待地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签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协议书,希望早日可以喝上“放心水”。“工程建设后,沙畈水‘哗啦啦’来,天气热照样有水喝。”郭志远喜笑颜开。

12月13日中午,88岁的王秋香吃完中饭后,忙着洗碗。“水龙头一拧开,干净清澈的水就出来了。这么好的自来水啊,焖出的大米饭也是香喷喷的。”

厨房中,一个大水缸十分显眼,让原本就不宽敞的厨房显得更加拥挤。“这是储水用的。”王秋香的女儿陈元宵说,她和兄弟姐妹都在外面务工,一般10天回来一次,“我母亲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以前我们回来时都会去附近的井里挑水,把家里的水缸装满,一缸水可以用一两周时间。”此前,陈元宵十分担心母亲的用水问题,自从村里通上了自来水,他们放心了不少,平时回来帮母亲洗衣服、洗澡也方便多了。

合民意、通民心,新村才有新活力。困扰三联村多年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们都乐开了花。而村两委的努力,村民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近年来,为破解三个村合并后遇到的各类问题,三联村村两委积极思考探索,全面整合资源,集中破解难题,切实增强老百姓对合并村的认同感和新村融合的信心,努力组合成一个能人带动、抱团取暖的“大家庭”,一起向着乡村振兴的大道阔步前行。

二问“空心”如何变“实心”

走在三联村,经常遇到坐在家门前晒太阳的老人。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年轻人都在外务工和生活,村内有许多独居老人。“年轻人平时工作太忙咯,没时间回来,只能等他们放假,那时村里就热闹了。”许多村民盼望着周末和节假日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镇,农村人口不断流失。据统计,我区317个行政村中,人口流失率在20%以内的村庄有69个,多为城郊区域;人口流失率达到20%以上的村庄有152个,主要集中于源东乡和澧浦镇范围内。2015年至2019年,村庄人口流失率约50%,且流失程度逐年上升,即使以“七普”公布的常住人口分析,人口流失率仍达到29%,近1/3人口向外流出。

作为澧浦镇的山区村,三联村的空心率不容小视。“杨宅自然村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现在只有300多人。陈坞也是这样的状况,从原先的260多人,减少到110多人。”陈永清说,800多人的村子,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了1/4。在三联村,我们发现,不少庭院荒废,长满青苔。村民告诉我们,很多房子都没人住,更别说打理庭院了。

三联村妇联主席陈淑琴一家有不少兄弟姐妹,可这几年他们都陆续外出务工。自陈淑琴的女儿出嫁后,家里就更加冷清。“他们都出去打工,不过女儿一直记挂着我们,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带着外孙回来住几天。”陈淑琴笑眯眯地展示外孙照片,“小孩子都喜欢回村里玩,说村子里空气比城市好,风景也好。”看着曾经热闹的农村变得寂静,夜晚很多人家灯火不亮,陈淑琴时常感到失落。

如何让“空心”变“实心”?近年来,三联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村庄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发展。”陈永清说,相信随着农村生活更便利、居住条件更好,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村庄就业、创业,大展拳脚。

每天早上,两个生态洗衣房是三联村最热闹的地方。古色古香的木质长廊下,流水淙淙,一个个洗衣台整齐排列,水龙头、洗衣槽、垃圾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来洗衣服的村民络绎不绝,也有不少村民坐在长廊内闲聊:“大家一起聊聊天,开心。”

夜幕后,新建的灯光篮球场成为“新宠”。村民们聚在一起打篮球、跳广场舞,享受运动的快乐。据悉,该灯光篮球场是由原来老旧篮球场改造而成,于今年6月开工改造,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球场的提升改造,不仅进一步优化了村容村貌,还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三联村另一个重要“聊天室”。

“篮球场建成后,许多村民都会来这里打球、健身、散步,同时大家也加强了沟通交流,乡里乡亲的关系更融洽了。”正带着小孩来篮球场玩耍的村民杨志和笑着说。

此外,三联村还组建了舞蹈队、锣鼓队、篮球队等文艺团队,让村民们在参与文艺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感情。村民关系更紧密,乡风民风也在潜移默化中“美”起来。现在的三联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也“蹭蹭”往上蹿。

三问“振心”如何促“振兴”

村子位置在哪,有什么产业……关于三联村,土生土长的澧浦人老陆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不少人有着和老陆同样的感受。特色不足、产业不兴、人丁不旺,村子振兴之路如何走?

事实上,隐匿于青山碧水中的三联村,山清水秀,古朴淳美,空气清新。村两委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这些秀美山水撬动激活,让眼前的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我们跟着陈永清来到南宅里水库。站在水库边俯瞰,只见风光旖旎,生态秀美,碧波与蓝天、树木相映成趣。“在我们村,像南宅里水库这样美丽、静谧的地方还有很多,是让身体和心灵放松的好去处。这里如果发展乡村旅游,引进民宿等项目,增加休闲设施,相信一定会吸引游客前来。”在陈永清看来,虽然该村位置较偏,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静谧山村独有的风情也能吸引许多项目,如果项目运转起来,不仅带动村庄的发展,还可以解决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以干部“振心”促乡村振兴,村两委还在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三联村风景虽美,但交通问题却比较突出。地理位置特殊,导致山路狭窄,许多地方进出只有一条路,弯多路窄易发生拥堵,行车体验感较差,也存在安全隐患,这是该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此外,三联村村民大多以种植苗木和水果为主,此前由于田间道路过于狭窄且坑洼不平,农业机械车辆进出作业不便,导致许多农田荒废,严重制约该村产业发展。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修建田间道路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联村积极拓宽田间道路,保障农业生产道路畅通。三联村修建的其中一条田间道路,位于该村和澧浦镇长庚村的交界处。三联村村干部主动谋划,开展实地勘测,并与长庚村村干部沟通后,得到了长庚村村民的支持。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去年5月,这条宽四五米、长400多米的田间道路改造完成,圆了村民多年的心愿。

一辆辆满载水果、苗木的车辆穿梭在田间地头……田间生产道路修缮工程,大大便利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盼了多年的路终于修通了,以后可以直接把车开到地里,苗木运输方便多了,周边许多荒掉的土地,又重新利用起来了。”看着扩宽了的田间道路,村民刘荣江笑得合不拢嘴。

同时,三联村还计划改造提升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级办公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现在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位于村办公楼,面积较小,可同时容纳的人不多。开会时,大家只能挤一挤,甚至需要站在楼梯上或者选择分批开会,对三联村开展主题党群活动、村民议事等工作带来不便。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提上议事日程,村干部积极征集村民意见并开展实地考察。“大家认为可以在位于村中心的三联小学旧址处新建新的村办公楼和村党群服务中心。这样,村民有了讨论乡村建设、商议事务、信息交流、开展活动的新场所,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陈永清说。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大家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我们村庄正努力推进村庄道路建设,有了便利的交通,相信一定可以在乡村旅游上大做文章。”“许多乡贤也都非常希望为村庄建设出一份力,有了大家共同的努力,村庄一定会越来越好。”……在三联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努力和期待中,这个小山村正悄悄发生改变。

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念好“产业经”“引智经”,改变的每一处细节,都为三联村的蝶变增添了一分希望,使新的发展故事不断续写。

记者手记

拥着不错的自然资源,却驶不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人口流失严重、发展基础薄弱,这是三联村的真实写照。然而,在一根水管、一条山路、一个球场中,在一个个改变间,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五个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其中之一。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要写好这篇文章,显然三联村还要下更大的功夫。

❖转自《今日金东》2022年12月30日 02版,记者 唐宇昕 季凯琳 /文 陈怡滢 王鹤之/摄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