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ID:),作者:陈一千,36氪经授权发布。

这个星球上,有一个人很讨厌“世界音乐”这个说法,他就是“摇滚传奇”大卫·拜恩(David Byrne)。

21年前,大卫·拜恩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抨击World Music的文章,标题叫,I Hate World Music,我恨世界音乐。

有多恨?大卫·拜恩在文章中自己答疑:

“恨到我必须写这样一篇文章。”

在大卫·拜恩的文章发表了21年之后,事情终于发生了变化。

日前,格莱美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不再使用“World Music”(世界音乐)一词,把原来的Best World Music Album(最佳世界音乐专辑)改成了Best Music Album(最佳全球音乐专辑)。

在声明中,格莱美主办方美国录音学会称,“改变代表了跟旧用法所象征的殖民主义、民歌性、非美国化进行切割,拥抱新的聆听趋势和多元化的文化进步。”

World Music一词怎么会有殖民主义色彩呢?一位文化圈的知名学者蒂莫西·布伦南( )曾在自己的论文中这么分析:

在欧洲和北美,“世界音乐”这个说法只是因为其他地区的音乐听起来就是这样,取名跟音乐形态无关,仅仅只是跟地理位置有关——欧美之外的任意地区的音乐就被叫做世界音乐。

布伦南看来,World Music=non-。

这也正是大卫·拜恩讨厌“世界音乐”的原因,他在文章里写道:“我们谈论的所谓‘世界音乐’可能占了这个星球上所有音乐的99%,可大权在握的只是西方流行音乐。”

蒂莫西·布伦南的态度跟大卫·拜恩一样旗帜鲜明,他给文章取名为World Music Does Not Exist——

“世界音乐”并不存在。

虽然说,在“世界音乐”一词被全球广泛使用了几十年之后,说“世界音乐”并不存在看起来有点矫情,如今,它似乎是必须“不存在”了。

对于格莱美奖的这一变化,英国《卫报》做了报道,报道里强调,“我们去年7月就不用这个词了。”

《卫报》上原来有一个专栏,叫“world music album of the month”,每月世界音乐专辑推荐,后来改成了“ album of the month”,每月全球专辑推荐。

不只是格莱美和《卫报》,“世界音乐”圈里最负盛名的音乐节之一的WOMAD(World of Music, Arts and Dance)也宣布不再使用World Music一词。

对此,WOMAD的总监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解释说,“World Music一词让大量音乐人感觉被区别对待,我们尊重这个词,它是我们的遗产,但我们也需要发展,因为音乐在发展。”

“区别对待”正是大卫·拜恩讨厌“世界音乐”一词的原因之一。他在文章中说,“世界音乐”一词“把世界上占绝大多数的音乐变成了‘少数民族’”。

World Music一词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普遍认为,由美国民族音乐学家罗伯特·布朗( E. Brown)首创。他曾以“世界音乐”的名义,邀请一批非洲和亚洲的艺术家到美国表演。

1980年代起,“世界音乐”的提法开始被西方媒体和音乐产业普及。英国《卫报》称,在英国,业内从1987年开始用“世界音乐”一词来推广“非西方的音乐”,格莱美则从1992年开始颁发World Music相关奖项。

音乐世界免费歌曲_我的世界音乐盒做歌曲_音乐世界完整版

在一千看来,World Music的问题,跟Urban的问题有一些类似。

几个月前,欧美音乐圈曾有过一场去Urban化的运动,从唱片公司、演出商到格莱美等,纷纷宣布不再使用Urban一词。

表面上是音乐的笼统化标签,表面下则是西方消费社会、尤其是白人社会对待非我族裔文化的简单粗暴。

大卫·拜恩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种类,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你不能因为不了解,就统称为“World Music”。

“这是白人的一个傲慢举动!”

他还强调,西方的流行音乐只是音乐快餐,还有更多未知的正在创作出来的美妙的音乐我们尚未挖掘。

蒂莫西·布伦南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布伦南指出,西方音乐体系内一个概念分了很多层级,比如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下,有Pop、Rock、Rap、Jazz等等,往下还能继续延展,但到了处理非西方的音乐,就只会用“World Music”,音乐只剩一层,妨碍了大家对于全球音乐的认知。布伦南认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背后,带有天然的全球化背景,很多流行曲风都受到非洲、拉美音乐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也有着自己的音乐潮流,谈论音乐应该抛弃地域观念,仅从音乐本身的形态特征出发。

陈百万说,他有自己的一些体会。陈百万最初接触所谓“世界音乐”,是一位朋友推荐的。听完歌,陈百万一头雾水,这不就是民谣吗?朋友说,不是用英语唱的呀。

哦。

World Music这个词被弃用的背后,是全球性文化的崛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在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拉美人、韩国人正在改变流行音乐市场传统的权利结构。

在流媒体上,拉丁歌曲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流量担当,2019年,上播放量最高的MV,十首歌里有七首是拉丁歌曲,而在青少年音乐市场,韩国人开始统治天下。去年开始,随着和先后进入印度市场,印度音乐的流量也在蹭蹭涨。

不久前,顺势而为,推出了全球榜。

看起来,在音乐产业发展了一百多年之后,世界终于开始变平了。

一千同意大卫·拜恩和蒂莫西·布伦南的基本观点,看待音乐,应该仅从音乐本身的形态特征出发。

是说唱就是说唱,是摇滚就是摇滚,是电音就是电音。甭管它是哪个国家的人用什么语言创作的。

但是,西方人过去可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日本人创作的摇滚乐,会被归入J-Pop,韩国人创作的说唱歌曲,也都归入K-Pop。

可为什么美国人不管自己的音乐叫U-Pop呢?这就是问题了。

对于各地的音乐,比较理想化的曲风命名方式自然是在音乐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本民族语言的说法来分。

比如,在维基百科上,有一个音乐概念叫,。

它是中国人融合西方音乐创作的流行歌,但是,它既不是C-Pop,也不是M-Pop,更不是World Music,它有一个只属于中国的名字。

时代曲。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